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心理答疑--失眠

发布时间:2014-07-21   作者:本站   来源:葛 毅   点击数:92665

      读者来信:某男 ,65岁,主诉家对面的卡拉OK厅太吵,烦躁,失眠三个多月。最近一段时间特别害怕光、风、声音,容易发火,出汗。

   咨询师解答:失眠的人常常会很焦虑,一是为长夜漫漫不能入睡而着急,二是担心健康。有时失眠会伴随植物神经症状,比如出汗,心悸,胃肠道不适等等。很难说是失眠和躯体不适谁是因,谁是果,到底是失眠导致了躯体的一系列不适症状,还是躯体症状的困扰让人辗转反侧。幸运的是,失眠带来躯体健康的影响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

    如果这个案例走进心理咨询室,他会发现心理咨询师一般不倾向给咨客下诊断。症状所带来的烦恼已经够多,何必再戴上疾病的诊断呢?有些时候,人们走进医院,不仅是寻求治疗和帮助,也是需要一个解释,被相应的诊断划分为某个团体时,可能会让人获得归属感。“原来我是焦虑症啊,难怪我这么的烦躁不安。” “既然医生都说我是抑郁症,我抑郁也是应该的。”诊断有时会有心理暗示的作用,可能让症状更加纯粹和严重,甚至可以说:是诊断教会了我们怎么样做一个“病人”。

    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医学的诊断其实是一种分类,按照大多数人的标准,把另一些人划分为不正常。因为这部分人的心理症状表现不符合大众的标准或观念,或者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就会被纳入异类。如果站在这些少数人的立场来看剩下的那些人呢?那么医学标准有可能被颠覆吗?所以说,病与非病,只是统计学上的概念,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关注诊断这个行为本身就值得分析。

    症状还有一个功能——让心理问题潜伏,掩盖我们潜意识中的惴惴不安。“因为卡拉OK太吵,所以我失眠。因为失眠,所以我烦躁”。失眠是常见的心理症状,某些时候其实我们应该感激它,因为它作为一种症状,把压抑的焦虑和恐惧转换到现实层面和躯体层面,在避免更深层次心灵痛苦的方面,失眠可谓是功不可没。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睡眠的心理象征意义是放下,进入睡眠以后,意识暂时失去控制,就像死了一样。对于死亡焦虑,或者控制感强烈的人来说,因为怕失去,或担心睡着后能否恢复控制,是睡眠问题的关键。所以,失眠的人可能需要心理咨询,探讨一下被失眠掩盖的心灵深处的隐忧。

    对于这个案例来说,一个现实的因素是卡拉OK厅的噪音,我想问的是:如果换到没有这种噪音的环境,能够轻松入眠吗?如果可以,你为什么不换呢(除了经济因素外,还有什么因素?)你的家人,邻居对这种噪音的反映呢?如果同等的噪音分贝,但是置换成学校儿童的歌声,或者是其他声源,也会感觉烦躁吗?由于卡拉OK在我们的文化中代表了一种外来的、新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对于65岁的男性来说,解读他对卡拉OK的认知,可以帮助了解他关于睡眠问题的心理原因。

    当然,考虑到这位咨客的年龄,我会建议他先做健康体检,本案例的年龄段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更年期”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症状。很多报道和文献会介绍:这个年龄段的人们可能会感觉体力精力的下降,一些感知功能渐渐减退,包括听力、视力、味觉和触觉等等。感知觉的变化,让我们对某些事物过分敏感,比如声音,光线,温度。我更想说的是,其实理论和看法这些都是对症状的解释,如果愿意接受这种“普遍化”的解释,我们可能会有一种“不得不如此”的感觉,似乎包含了一些被动,甚至消极的感受。

    我总以为:所谓“更年期”只是我们对相同年龄段的一些共性症状的总结。由于医学更多的强调和关注共性,而不是差异性,如果我们过分看重医学诊断和解释,可能会让症状和疾病合理化。从心理学层面来说,解释的重要性不在于它的意义,而是解释问题的方式,以及选择解释的心理含义。无论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来讲,身体的不舒适有很多种解释。按照我们日常的认知习惯,更多倾向于生物医学解释。由于文化及传统,把自己归纳为躯体疾病的范畴,而不是心理问题,会让我们感觉好一些。但是,很多心理问题是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临床上,有个医学的分类诊断叫“躯体形式障碍”,就是归纳了一系列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躯体症状,并且现代的医学研究发现,很多疾病都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比方说肥胖症,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恶性肿瘤等等,由此医学又增加了一门新学科——身心医学。当然,提到这些诊断和理论,并不是把本案例与某个诊断划等号,只是提供一些不同的解释,希望我们对症状的认识更宽泛一些,更包容一些。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例如:在相同年龄段的人群中,有些人不到四十岁就会老光耳背,而有的人古稀之年依旧耳聪目明。如果我们欣赏每个人独特的体质和生活方式,适当的否认年龄因素,认同并且拥有个体的差异性,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加几分色彩,几分期待。 并且,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会让我们活得更开心,更有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服用的某些慢性病治疗药物,也可能会产生一些轻微的症状,降血压药物也许会让我们感觉心慌,头晕,水肿等等。有时候,慢性病治疗过程中机体产生的些许变化可能会影响心理。以前血压高,血脂高,现在控制到正常标准了,那么心脏的供血方式和体内微循环可能产生一些相应的变化,这些变化被大脑细胞敏感,也许让我们感受到一些心理方面的不适。

 前面说过,症状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转换方式,那么,被症状掩埋的是些什么样的问题呢?由于该案例已到退休年龄,我们暂不考虑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把焦点放在他的家庭关系。首先要关注的是夫妻关系,由于我们从这个案例中得到的信息不充分,所以只能粗略的提出几个问题:伴侣是否建在?双方关系如何?最近有无冲突?因何冲突?性生活情况呢?(由于传统文化,我们对性的看法不够系统,也不够科学,更不够开放,对于65岁的男性来说,关注他们的性生活非常必要。)其次,我需要知道他与子女及其他亲友的关系,以及子女对这些症状的态度及看法。

 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症状其实也是一种手段,可以提醒自己要休息,要注意保养;也可以让我们获得亲人们的关爱——因为我不舒服,所以需要休养,需要被关心。同时,症状也可以成为理由,因为我失眠,因为我烦躁,所以有些事情只能推辞。心理学把这些称作“从症状中获益”,这也是症状迁延不愈的心理动力之一。

 这位咨客可以服用一些药物,相应地减轻一些症状,当然,心理学更推崇自我治疗。人体是自然的伟大产物,拥有自愈的本能,由于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现代科技的发展,面对机械力的强大,我们变得对自身的能力不敢相信。就像大海拥有包容消解的自洁能力一样,我们的身体其实也有自我疗伤自我痊愈的本能。如果不希望依赖化学制剂和药品的话,可以选择定时、定量的运动来对抗失眠,或者其他舒缓心情和注意力的方式。另外,对付失眠的最好方法就是不睡,当辗转反侧的时候,索性起床,做一些事情来分散注意力。当卡拉OK闹腾得太厉害的时候,干脆欣赏那些“麦霸”的歌声,看看他们荒音跑调到什么程度,兴致好时,给他们列个表,做个排行榜。这样,当我们改变对困境的态度时,可能会惊喜的发现,其实困难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


下一篇:游离于生与死的边界     上一篇:痛苦和症状实际上是一种优越感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