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室设置>特色门诊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疗原则

发布时间:2019-01-27   作者:   来源:   点击数:92956

      双相障碍具有患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共病率高等特点,临床症状复杂,在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出现躁狂或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同时,双相障碍可增加酒精和物质滥用、心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危险;在企图自杀的1/3患者中,10%~20%死亡与双相障碍有关。

      双相Ⅰ型障碍终生患病率为0.3%~1.6%,双相Ⅱ型障碍的患病率高达3.7%。双相障碍患者的发病年龄多见于15~24岁,而明确诊断常延迟5~10年,临床上常被误诊或漏诊。因此,提高早期识别能力和诊断水平是精神科医生的重要挑战。

      治疗方案的选择

      双相障碍的全程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急性治疗期、巩固治疗期和维持治疗期。其治疗目标是:缓解或消除症状;促进康复,保持良好的功能;预防复发。

      治疗原则如果确诊为双相障碍,不主张单一使用抗抑郁药治疗,因为单一治疗有引发躁狂和增加发作周期的风险。联合用药时,一般采用一种抗抑郁药联合一种心境稳定剂治疗。由于某些抗精神病药治疗躁狂时易引发抑郁,因此不宜选用。原则上应选择诱导抑郁发作较小的药物,如新型抗精神病药。

      药物选择治疗双相障碍的理想药物应满足以下要求:对躁狂相、抑郁相均有效,起效快速,能够预防复发,既适用于单一治疗或联合治疗,又能用于共病治疗,耐受性好,不引起有临床意义的不良反应,不会导致新的疾病产生,如治疗中引发抑郁、发作周期加快、功能损害、体重过度增加、代谢异常等。

      心境稳定剂指对躁狂或抑郁发作具有治疗和预防作用且不引起躁狂与抑郁转相,或导致发作变频的药物。理想的心境稳定剂应该具有抗躁狂、抗抑郁、预防躁狂-抑郁两极波动、有效治疗混合发作、抗自杀、有效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和快速循环型双相障碍的作用。目前常用的心境稳定剂主要包括锂盐、丙戊酸盐,新型抗精神病药也可视为心境稳定剂在临床广泛使用。

      治疗的依从性患者和家属的配合或对治疗的理解与依从,是双相障碍治疗成功的关键。针对疾病特点及其治疗进行健康和心理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这是一个长期的治疗过程;治疗中密切观察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与患者讨论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有针对性的积极处理,会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以防反复发作。

      维持治疗:重视社会功能恢复

      维持治疗目标预防复发,治疗共病,治疗不同症状群,改善人际、社会和职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增强和保持治疗的依从性,坚持长期维持治疗的理念。

      治疗方案由于锂盐长期使用依从性差,中断用药后易于复发。目前,拉莫三嗪用于预防双相障碍的躁狂或抑郁发作已得到广泛的验证和认可,但需要逐渐加量以避免或减少发生皮疹的危险性。卡马西平也可作为预防性治疗的二线选择。另一方面,双丙戊酸盐在预防抑郁复发或最近躁狂或轻躁狂发作的复发方面,其疗效优于安慰剂。研究也在深入探讨中。新型抗精神病药用于双相障碍长期维持的疗效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维持治疗最好是药物+集体心理教育联合治疗。

      减少自杀风险性相关治疗

      由于抑郁症状会增加自杀的风险,因此必须有效治疗急性抑郁/混合发作患者。与卡马西平和双丙戊酸盐相比,锂盐长期维持治疗可能会更有效地降低自杀风险。

      轻中度患者可单用心境稳定剂(或抗精神病药)治疗;重度患者以心境稳定剂为基础联合用药;极重度自杀或木僵患者应首选MECT治疗。心境稳定剂应首选锂盐、拉莫三嗪作为基础治疗,抗抑郁剂应慎用,一般不主张单用抗抑郁剂。对伴有或不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患者,均可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

      总之,双相障碍患者的情感症状在一年中变化较大,抑郁状态是最常见的表现,依次是躁狂或轻躁狂、快速循环或混合发作。临床实践表明,临床亚症状或轻度抑郁和轻躁狂症状占相当大的比例,却常被临床医生或家属/本人所忽视,今后应引起高度关注。



下一篇:抑郁症的表现     上一篇:抑郁症不及时治疗会有什么危害?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