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课 “形体焦虑”与“进食障碍”不得不说的秘密
谷雨刚过,夏季已悄然来临,信手在搜索引擎上输写“春夏减肥好时节”的词条,得到的相关结果约865,000个,真是个令人咋舌的数字。见微知著,
可见国人对体型的审美似乎达到了一定的共识,“纤细苗条=完美身材”的审美标准逐渐被同一化。
崇尚以瘦为美的社会文化中,纤细苗条的外型似乎更容易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也更易获得认可和赞许,这也造成很多人愈加盲目地崇拜和追求纤细体型,从而进一步诱发了对“形体的焦虑”,以及随之而来的进食问题。
进食障碍( eating disorder,ED) 是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和体质量、体型的过度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综合征。
主要分为3类,神经性厌食(anorexia nervosa,AN)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BN)、暴食障碍(binge-eating disorder,BED) ,ED好发于青少年及年轻女性,AN和BN的男女比例为1∶11,BED为2∶3。其中AN可因严重营养不良造成死亡,死亡率高达5%~20%。
目前,媒体对瘦文化的大肆宣传,逐渐形成了单一刻板化的审美环境,在过去的十几年中,中国出现进食障碍的人数不断增长,特别是近年来进食障碍愈发呈现低龄化的特征,对青春期还在发育阶段的孩子们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
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进食障碍影响因素
1.社会因素
社会比较理论指出,当没有相对客观的比较标准时,人们常借助于社会比较对自我进行评价,以此来确定自己的属性和价值。自20世纪50年代,西方文化以瘦为美之风愈演愈烈,进食障碍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前我国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孩子以胖为美的观念,进食障碍在中国并不是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近30年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亦呈增高趋势。东方文化属于集体主义文化,西方文化属于个人主义文化,东方文化中的个体常以社会群体的接纳与否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
因此,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之下,加上网络媒体牵动着“减肥行业”、甚至催吐行业的暴利产业链,对“完美身材”充满偏见及包含利益链的传播,也印证了研究结论:人群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与对社会关于身材的价值观宣传的认同程度呈正相关。
2.成长因素
有多项研究发现 ,很多遭遇校园霸凌的孩子同时存在身体羞耻、身体满意度过低、低自尊感等问题,而这会导致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影响生理心理的发育健全和社交关系的正常展开,而这些都与进食行为密不可分。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进食行为不仅是行为本身,其含义远比表面呈现的更丰富立体。当身体发育在青春期达到第二个高潮,第二性征凸显,男女生都开始格外关注自己的身体,关注体型是否符合大众审美或身材对异性是否有吸引力,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对自我身体的认知与评价。所以很多孩子都非常在意同伴的眼光及看法,并为此而改变自己、讨好他人,以获得同伴的接纳及关系的维系。
3.性别因素
在社会体系得到完善之前,中国人的伦理观和审美观是朦胧而支离破碎的,更多的束缚不是来自于人本身,而是来自于自然。
审美最初出现在生产力较低的母系氏族,在这个古代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最大特点就是崇拜图腾,然后重视生产生活和繁衍后代,所以这个时期女性以结实为美;春秋到两汉时期,士大夫盛行“精致细腻”的审美意识,提倡“柔弱顺从”的美女观念占了上风。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蕴藏了中国古人对女性美的诸多独到见解与研究。
但是,客体化理论中多以男性为观察视角,当女性用看待“客体”一样的眼光审视自我,即发生自我客体化。她们将自身身体与社会文化中的主流理想身材进行比较,导致产生身体不满与自我贬低,这会显著增加女性的外貌焦虑、进食障碍等身心问题。
研究证明:与体质量、体形相关的嘲笑,会增加进食障碍的发病率;周围环境对个体身体的负面评论可以预测进食障碍的高发病率。
4.个性因素
完美主义作为人格系统中的重要一环,与进食障碍密切相关。
完美主义者倾向于采用“全或无”的极端思维方式评价自己,导致出现各种进食失调症状,如限制性进食、暴食及神经性厌食等。
进食障碍患者普遍认为:只有自己的身体可以去控制,并且通过控制饮食、催吐、等行为保持身材,来证明能够掌控自己,而且能比别人做得更好。
但是,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过强的动机并不能取得最好的成绩,即没有办法做到最好。所以,完美主义程度越高便越容易焦虑,产生挫败感。
一项对大学生长达近20年的研究指出,高完美主义、低人际交往信任感等会增加进食障碍发病率,其中完美主义是一个强有力的危险因素。
5.家庭因素
进食障碍的成因复杂,涉及生理、心理、家庭、社会文化层面等,很多研究指出,家庭中亲子关系的健康与否可能是影响进食障碍的重要因素。
家庭作为致病因素里很重要的一项就是:父母可以通过控制食物及与食物有关的教养方式来影响孩子的进食行为和形体满意度。
进食障碍患者以控制进食作为个体独立和反抗父母的象征。作为后天习得的不良饮食习惯,进食障碍可能是孩子回应异常家庭关系的一种方式。
有研究发现,进食障碍患者的父女关系差,存在交流障碍、情感疏离特征突出,母女亲密关系不佳,母亲对女儿保护欲过强,但又对其需求缺乏及时回应和温暖接纳。进食障碍家庭的孩子通常缺乏积极有效的交流模式和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有多项研究发现,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面人》中分析了“虚假需求”的泛滥,科学的高度发展带来了物质的繁荣充裕,但将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人的单面化,人的精神维度将备受挤压。
我们不是仅单一刻板地理解形体的胖瘦即为“美好”一词的代言,更重要的是教会人们以何种心态去面对社会现实和自己的人生,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进食障碍”=营养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 。2019年3月以前,在百度百科词条里,“进食障碍”主要症状被描述为“营养不良,消化道及内分泌症状”,被列为消化内科疾病。2019年3月之后,百度百科词条对“进食障碍”的定义进行了更新,修正为“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及体重和体型的过分关注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疾病”,属精神科。
进食障碍正慢慢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愿我们能够摆脱“形体焦虑”,环肥燕瘦皆为美,万紫千红才是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