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课 点亮“学习困难”孩子前行的路:理解、支持与希望
在校园与家庭场景里,我们时常看到这样一群孩子:他们面对作业愁眉苦脸、上课仿若“梦游”、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家长焦虑督促、老师反复教导,却收效甚微,孩子依旧在学习之路上艰难“爬坡”。于是,“这孩子就是不努力”“太贪玩了”等埋怨声不绝于耳。但很多人没意识到,这些孩子可能正深陷“学习困难”的泥沼,苦苦挣扎。
学习困难,究竟是什么“妖魔鬼怪”?
学习困难并非孩子主观上的懒惰、懈怠,它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致使孩子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时遭遇重重阻碍的状态。从医学和心理学视角看,约 40%的学习困难源于神经发育障碍。读写障碍便是常见“元凶”之一,这类孩子认字、记字艰难,常把“b”看成“d”,“己”“已”傻傻分不清楚,书写时笔顺杂乱无章;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也不甘示弱,患病孩子似有多动“开关”,一刻不停,手脚小动作频繁,注意力像断了线的风筝,难以聚焦书本、黑板,知识左耳进右耳出。
除了生理因素,心理“暗伤”同样不容忽视。家庭氛围剑拔弩张,父母争吵不休,孩子内心惶恐不安,满是焦虑、抑郁情绪,学习便成了奢望;遭受校园霸凌的孩子,心思全在如何“躲灾避难”上,哪还有精力钻研习题、背诵课文?再者,教学方法与孩子“气场不合”,也是一大难题。有些孩子是视觉型学习者,靠图片、色彩汲取知识,遇上满堂灌、纯理论讲解,就只能两眼一抹黑,越学越迷糊。
识别“信号”,早发现早“突围”。
孩子学习困难,绝非毫无征兆。课堂上,目光游离、频繁走神,老师多次提醒仍无济于事;写作业时,一会儿摆弄文具,一会儿发呆,几个生字能耗上半小时;阅读磕磕绊绊,读不顺句子,理解文意更是难如登天;考试成绩长期在及格线以下,且各科表现均不理想,诸般情况,皆是警钟。
家长若察觉到异样,万不可盲目指责,应即刻行动。带孩子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全面心理测评、认知能力测试,借科学手段深挖“病灶”;积极与老师沟通,详细了解孩子在校状态,双管齐下,锁定问题根源。
合力“破局”,铺就成长之路。
当明确孩子学习困难成因后,干预措施必须迅速跟上。专业机构提供的针对性训练堪称“利器”。注意力训练,巧用趣味游戏,像拼图、搭积木,逐步拉长孩子专注时长;读写训练,拆解汉字结构、巧用联想记忆法,助力攻克读写难关。
心理辅导同样关键。心理咨询师为孩子营造安全空间,耐心倾听委屈、恐惧,疏导负面情绪,量身定制情绪管理小妙招;组织团体心理活动,让孩子结识“同路人”,彼此加油打气,重燃自信之火。
家庭与学校更是孩子坚实后盾。家长需收起焦虑与苛责,多给予温暖拥抱、真诚鼓励,在家营造安静学习小天地,陪孩子制定合理学习计划,小进步就给奖励;老师因材施教,用多媒体教学迎合不同学习风格,课堂多提问、多引导,让孩子感受关注与期待。
学习困难,不是孩子成长的“死胡同”。全社会若能心怀理解、付诸行动,为这些孩子遮风挡雨、输送能量,他们定能冲破阴霾,在知识海洋自在遨游,于成长旅途绽放光芒,向着梦想大步前行。毕竟,每个孩子内心都藏着无限潜力,只待我们用心唤醒、助力腾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