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185课 真性痴呆VS假性痴呆:你能分清吗?

发布时间:2025-01-06   作者:丁木兵   来源:康复科(十六病区)   点击数:239

      随着年龄增长,记忆力下降、认知功能减退成为许多老年人面临的问题,很多人谈“痴”色变,在笔者门诊,常能见到一些年轻的就诊者,自觉记忆力下降,担心自己痴呆了。痴呆作为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加重家庭负担。然而,临床上有些“痴呆”并非是真“痴”,而是假“痴”,而且,真性痴呆和假性痴呆的诊断、治疗、预后是截然不同的,本文就真性痴呆与假性痴呆的临床鉴别与治疗做一小结,以期能为部分患者和家属提供一些帮助。
      一、定义
      1. 真性痴呆:真性痴呆是指由于脑部器质性病变导致的认知功能障碍,如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等。这种痴呆通常是全面性的、进行性的、不可逆转的。
      2. 假性痴呆:假性痴呆是指由于心理因素、情绪问题或生活压力等原因导致的暂时性认知功能减退,如抑郁症、焦虑症等引起的认知障碍。这种痴呆在去除病因对症治疗后,认知功能可以得到改善及恢复。
      二、鉴别
      1. 病因不同:
      真性痴呆:病因通常为脑部器质性病变,如神经退行性疾病、脑血管病变等。
      假性痴呆:病因通常为心理因素、情绪问题或生活压力等。
      2. 症状不同:
      真性痴呆: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定向力障碍、计算力下降、语言能力减退、行为异常等全认知领域功能的下降。
      假性痴呆:症状类似于真性痴呆,但程度较轻,患者可能在某些认知领域表现正常。
      3. 神经影像学检查不同:
      真性痴呆:脑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脑萎缩、脑部病变等器质性改变。
      假性痴呆:脑部影像学检查多无特异性改变。
      4. 心理测试不同:
      真性痴呆:心理测试结果显示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假性痴呆:心理测试结果可能表现正常或轻度异常。
      三、治疗
      1. 真性痴呆的治疗:
    (1)药物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真性痴呆,采用相应的药物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NMDA受体拮抗剂等。
    (2)康复治疗:通过认知训练、行为干预等康复方法,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支持。
      2. 假性痴呆的治疗:
    (1)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心理因素,进行心理疏导、认知行为疗法等。
    (2)药物治疗:如有必要,可使用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药物治疗。
    (3)去除病因:针对原发的精神心理疾病进行积极治疗,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四、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
      1. 对于真性痴呆患者:
    (1)确保环境安全:减少家中障碍物,防止跌倒,设置安全防护措施。
    (2)简化日常生活:为患者设计简单的生活流程,减少认知负担。
    (3)保持沟通:用简单、清晰的语言与患者沟通,保持耐心和尊重。
    (4)定期复诊:及时评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2. 对于假性痴呆患者:
    (1)管理情绪:帮助患者学会情绪管理技巧,减少压力和焦虑。
    (2)支持社交: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社交联系。
    (3)鼓励增加认知活动:参与拼图、阅读、写作等认知活动,刺激大脑功能。
      五、预防与关爱
      1. 预防: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均衡饮食、充足的睡眠等。
     (2)积极预防心理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关爱:
     (1)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异常行为。
     (2)给予患者充分的关爱和支持,提高生活质量。

      总结:真性痴呆与假性痴呆的鉴别与治疗是老年医学中的重要任务,了解两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关爱老年人,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帮助。同时面对老年人认知功能减退的现象,不要轻易下结论,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以便得到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


下一篇:没有了     上一篇:第184课 心身疾病探秘之“疼痛障碍”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