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十一课 何为多动症

发布时间:2009-12-28   作者:本站   来源:院感办   点击数:94904

      [案例] 李明是一个7岁的男孩,从小好动、调皮,话比较多。现在上小学一年级,在学校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喜欢和同桌说话,或玩铅笔、橡皮等;下课时喜欢和同学打闹,容易和同学发生冲突;丢三落四,经常掉铅笔或其他文具。在家里,除了看自己喜欢的动画片以外,难以安静下来;做作业动作比较拖拉,边做边玩,粗心,需要监督,学习成绩与聪明程度不相称;性格比较急,容易发脾气,没有耐心。老师和父母都感觉孩子很聪明,但就是管教起来比较费力。
      以上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儿童案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又称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三大症状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儿童精神科常见精神障碍。多动症的发病率高,全世界各地区的患病率约为5.29%左右,地区之间差异不明显,国内研究报告多动症的患病率在3.8%—12.2%之间。10多年以前,多动症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只见于儿童时期的精神障碍,所以又称儿童多动症。但是,通过长时间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大约70%多动症儿童的症状会持续到青春期,还有约30%儿童的症状会持续终身,因而现在认为多动症是一种终生性精神疾病。多动症的损害比严重,从个人角度来讲,在学龄前期会导致行为紊乱;学龄期会导致行为紊乱、学习困难、社交困难与低自尊;在青少年时期容易引起学习困难、社交困难、低自尊,吸烟、外伤等,法律问题也明显增多;在大学阶段,易引起学业失败、职业困难、低自尊、物质滥用与外伤/事故;在成年时期,容易出现职业失败、低自尊、社会关系问题、物质滥用与外伤/事故等;同时,多动症患者也更易伴发其他精神障碍。从家庭角度来讲,多动症患者的父母会体验到高水平的压力、自责、抑郁,容易出现婚姻不和、与社会隔离。从社会角度来说,多动症患者更容易出现物质滥用、违法犯罪、交通事故等严重社会事件,对和谐社会的创建带来较大障碍,且花费大量的社会资源。多动症症状给患者本人、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已经成为一种全球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由于很多人通常把多动症儿童的注意力不集中、冲动与多动问题看成“孩子天生爱玩”的一种天性,认为是一种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然消失的问题;把多动症儿童出现的学习困难看成一种学习态度问题。同时,与其他各类疾病或精神障碍容易识别的明显异常表现不同的是,多动症的主要表现给人的印象就是“似病又非病”,给家长在选择科学、有效的早期干预方式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去年杭州市城区小学的867位家长调查中发现,要求对上述典型多动症案例中该儿童的问题进行识别时,有47.6%的家长认为是孩子的天性或学习态度问题,只有36.9%的家长认为是多动症,有53.6%的家长认为这种问题不需要看医生。该调查还发现,在64位报告自己的孩子有与典型多动症案例中孩子非常相似症状的家长中,只有26.6%的家长认为是多动症,有28.1%的家长认为需要看医生,有17.2%和7.8%的家长分别报告带孩子去看过医生和心理医生;对于药物治疗的可接受性,有20.3%的家长表示只有在没办法时才能接受,还有42.2%的家长明确表示不接受。
      所以,对儿童多动症患者进行干预时,首先要提高对儿童多动症患者的早期识别率和早期治疗率。尤其是家长和学校老师要能够识别多动症的早期表现、症状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多动症的不良影响要有清晰的认识和高度重视的态度。
      其次,针对多动症儿童进行治疗时,家长要提高对各种多动症治疗方式的认识与接受程度,提高有效治疗的依从性。由于多动症的主要表现给人的印象是“似病又非病”,以及家长对药物治疗的接受程度低等原因,往往使家长左右为难,或是对有些治疗方式不能接受,或是在维持治疗期间“左右为难,边走边看”,治疗断断续续,依从性差。
      对于儿童多动症的有效治疗,目前提倡的是一种包括医生、儿童、父母、老师和其它照看者在内的,以药物治疗为基础,与父母培训、学校干预以及个体行为矫正相结合的综合性、个体化治疗方案。
    芜湖市第四人民医院设有儿童心理门诊,主要对儿童多动症、自闭症、抽动症、品行障碍、儿童期精神病、感觉统合失调以及其他儿童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吴明飞主任对治疗儿童多动症,解决儿童心理问题经验丰富。咨询电话:3866451

 


下一篇:第十二课 多动指数     上一篇:第十课 进食障碍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