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三十三课 MECT的介绍和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1-10-19   作者:本站   来源:院感办   点击数:95690
       电休克治疗又称电抽搐治疗(Electroshock Therapy,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是1938年意大利的Cerlrtti和Bini所创。从今天的精神医学来讲,其仍不失为一种经典的、行之有效的、便捷安全的、也是精神科唯一的一种重要的物理治疗方法。常规的电抽搐治疗,因病人横纹肌的肌肉强直收缩、肢体肌肉阵挛过剧,常导致骨和关节并发症,有时还造成严重的心血管意外,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因此,Bennelt(1940年)首先采用箭毒药物作为肌肉松弛剂,然后再进行电抽搐治疗,使原来电抽搐时发生的剧烈强直性阵挛发作,变为松弛性的肌纤维颤动发作,这样既保持了大脑的痫样放电,又消除了肢体的周围运动性发作。这一改变不仅消除了骨和关节并发症的发生,也扩大了治疗适应症的范围。1951年Holmberg又应用了更为安全去极化类肌肉松弛剂—氯化琥珀酰胆碱(Succinylcholine Chloricle,Scoline)。此后,又有人将静脉诱导麻醉引入电抽搐治疗,通过静脉诱导麻醉消除病人使用肌肉松弛剂后产生的窒息、难受感及对电抽搐治疗的恐惧感。这样就使的电抽搐治疗更趋完善、安全、文明,更乐于为病人及其家属所接受。这种经过改变的电抽搐治疗技术,即目前我们所说的改良电抽搐治疗(Modified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或无抽搐电抽搐治疗(Non-convulsive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简称MECT。
   50年代末期国外已普遍应用改良电抽搐治疗;目前欧美等国的精神病院几乎都施行改良电抽搐治疗。国内由于人们的习惯及精神科缺乏具有麻醉科知识和经验的医务人员,所以改良电抽搐治疗的开展还不普遍。开始只有为数不多的大型精神专科医院对部分必须进行电抽搐治疗的施行改良电抽搐治疗。不过,随着人们对改良电抽搐治疗的认识及其在临床上给我们所带来的便利、病人年龄结构的改变、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精神专科医院引进了MECT技术。许多精神专科医院已将MECT作为常规治疗,既提高了疗效,又缩短了住院周期。北京安定医院仅2009年一年就进行改良电抽搐治疗一万五千人次。
      我院于2009年成立了MECT治疗中心,配备了美国进口的醒脉通电痉挛治疗仪、专业麻醉医师和护士。团队不断总结治疗过程,不断学习MECT相关文献,不断和兄弟精神专科医院交流探讨等;积累了丰富的MECT技术,治疗水平稳步提高,治好了许多临床疑难病例。如例1,胡某某,28岁,首次住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母亲也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目前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住院治疗2个多月,氯氮平药物剂量已加到很大,病情几乎无改善,仍旧行为紊乱、进食差、有大量的幻听和妄想;病房管理困难,治疗风险加大。稍减氯氮平剂量,行MECT;治疗7次,病情明显改善,12次痊愈。又加大氯氮平剂量出院。例2,蔡某某,女,62岁,反复发作躁狂症,此次住院3个多月,已用多种药物联合治疗,症状几乎无改善,家属责问。11次MECT后,病情迅速改善,出院。例3,方某某,男,34岁,诊断抑郁症,第一次住院治疗1个多月。出院1周即重新住院,自杀意向明显。此次维持原有抗抑郁剂剂量,行9次MECT,抑郁体验全部消失,痊愈出院;家属对疗效非常满意。随访了2个月,精神活动基本正常。曾有一例男壮患,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肌张力增高、汗较多、CPK高,当时不好判断是“不典型恶性综合症”还是精神症状“类似紧张症”, 3次MECT,上述异常消失。继续药物治疗1个多月,显效出院,家属也满意疗效。经改良电抽搐治疗的患者大部分疗效都比较满意。
   改良电抽搐治疗理论上无绝对禁忌症,适应症广泛:1 有强烈自伤、自杀企图或明显自责自罪者。2拒食、违拗和紧张木僵者。3极度兴奋,冲动伤人或毁物的躁狂病人。4.精神药物治疗无效或对药物治疗不能耐受者。5恶性综合症控制高热后的病人。6妊娠病人:许多研究支持在妊娠时使用MECT,并没有证据表明MECT时胎儿缺氧,即使在孕足月和羊膜破裂之后行MECT,也没有报道会加速分娩。高危孕妇行MECT时仍需胎儿监护。7老年患者:对主要表现为痴呆的情感性疾病或精神病的老年患者,MECT治疗效果相当好。事实上,MECT能减轻痴呆患者的抑郁症状,同时对认知功能无持续性损害。8即使服用大剂量的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病情也经常波动的患者;可采取小剂量药物维持,定期在门诊行MECT。
   MECT疗效确切肯定:重症抑郁症≥90%有效;躁狂症≥90%有效;精神分裂症≥75%有效 。
                                                 主治医师   汪正华

下一篇:第三十四课 神经衰弱消失了吗?     上一篇:第三十二课 何为“孤独症”?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