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四十九课 简述适应性障碍

发布时间:2013-08-13   作者:本站   来源:院感办   点击数:93773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生活环境的不断变化,人的一生都是适应环境的过程,适者生存是基本的自然规律,人不仅要适应外在的社会环境,还要努力适应自己内心的心理环境,否则就会出现功能紊乱,适应性障碍便是人群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然而人非圣人,一生中不可能没有一点波折与困惑、甚至所谓的功能紊乱。关键是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一、概述

      1.  定义:出现于对明显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如更换新的工作、入学、移民、离退休后或患严重躯体疾病等)的后果进行适应的期间所表现的不适反应,是一种短期的和轻度的烦恼状态及情绪失调,常影响到社会功能,但不出现精神病性症状。

      2.  诊断归类:

      ICD-10 “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中编码为F43.2  归入“F40-F48神经症、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中,并与“F43严重应激反应”并列。在我国首次见于CCMD-2,归于“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CCMD-3中编码为41.3 归入“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中,基本与ICD-10接近。

      3.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成人多见;男女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报道女性稍偏多。

      二、相关发病因素

      1.应激源:在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应激性事件,研究表明适量的应激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是有益的,但过多、过强、过长的应激会损害身心健康。引起适应性障碍的的应激源多种多样:环境改变(入学、入伍、移民、退休等),职务变迁(换岗,调离,降职,改变工种等),不良事件(离婚、丧偶、自然灾害等),特定时期的应激(新婚、再婚等)。适应性障碍也可发生于一个集体,如学校、自然灾害人群等。

      2.个性心理特点:没有应激源就没有适应性障碍,但应激源的严重程度不能预测适应障碍的严重程度,个体的易感性起到更大的作用,脆弱的个性心理特点或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个体不同的脆弱性部分可能与既往生活经验有关。

      所以适应性障碍发生与否,要同时权衡应激源强度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因素。

      三、临床表现

      发病多在应激性事件发生后1~3个月,以情绪和行为异常为主,可伴有心理性生理功能障碍。发病表现与年龄有一定的相关性。成人以抑郁、焦虑症状多见;老人以躯体症状多见,常表现躯体疼痛、胃肠道不适等,检查为发现相应的躯体疾病;儿童及青少年以品行障碍表现及退化现象多见,如攻击或敌视社会行为、尿床、吸吮手指、幼稚言语等。

      常见分型:

      1.焦虑性适应性障碍:以神经过敏、心烦、心悸、紧张不安、激越为主要症状

      2.抑郁心境的适应性障碍:比重度抑郁轻

      3.品行异常的适应性障碍:青少年多见,侵犯他人权利,不履行法律责任,违反社会公德。如逃学、毁坏公物、打架、饮酒过量等 

      4.情绪和品行混合的适应性障碍

      5.混合型情绪表现的适应性障碍

      6.未分型的适应性障碍(包括躯体性主诉、工作抑制、退缩的适应性障碍)

      四、如何识别

      1.  应激源是必要而非充分条件,有理由推断生活事件及人格基础对导致精神障碍均起重要作用。

      2.  临床表现(抑郁、焦虑、行为障碍、躯体不适、社会性退缩),任何症状本身在严重程度和突出程度上都不足以满足更为特定的诊断。

      3.  影响社会功能。

      4.  开始于心理社会刺激(但不是灾难性的或异乎寻常的)发生后1个月内,目前已持续一个月。应激因素消除后,症状持续不超过6个月。

      5.  失恋或居丧引起的情绪异常除外,这属于正常心理反应。

      6.  对青少年,要慎重。

      7.  需排除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重度抑郁、神经症、人格障碍、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引起的情绪障碍。

      五、应对与干预

      1.心理治疗   支持性心理治疗最常用,对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改善社会功能有积极作用。必要时,定期进行心理咨询是有益的,尤其对青少年的行为问题。

      2.改善不良环境  及时脱离不良环境对正处于应激障碍中的人群有很大的帮助。

      3.药物治疗   遵循低剂量、短疗程为宜。对情绪异常为主的患者,酌情选用抗抑郁药或抗焦虑剂;对出现的暴力行为,必要时可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同时心理治疗应继续进行。适应障碍中不良心理素质和人格起了很大的作用,即提醒人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提高自己的抗应激能力,培养坚韧人格。对儿童青少年的挫折教育显然也是必要性。

主治医师   汪莲籽


下一篇:第五十课 气功与气功所致精神障碍     上一篇:第四十八课 睡眠障碍对健康的影响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