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网络课堂

第128课 聊聊----- 应激相关障碍

发布时间:2020-04-13   作者:主任医师 汪正华   来源:院感办   点击数:91818

      2020年魔幻开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武汉局部爆发,迅速蔓延到全国,现全球呈燎原之势;国内新冠病毒肺炎疫情显著改善,仍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关键时期,民众的生活秩序仍未完全恢复。新冠病毒侵袭的不仅是躯体,还带来心理层面的影响。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可以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心理层面的影响,与舆论、舆情、民意等相关。另一个层面是疫情对个体或者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对大部分个体来说,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都是负性的应激事件。

       应激事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与大众的热门话题和值得探索的难解之谜。从宏观的角度看,适度的精神应激可以提高个体的警觉水平,激发机体的活力,有利于个体的生存与创造;另一方面,超出个体承受能力的应激事件则带来创伤,成为直接的病因或间接影响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应激事件对个体的影响,通常取决于以下几方面:一、应激事件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二、个体的易感素质;三、个体对应激事件的认知,如一个性观念开放的女性和性观念保守的女性对被强奸的体验是不同的;四、应激事件发生后支持系统的保护作用。

       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严重期间干扰了绝大部分人的正常生活,他们减少了出门和社交,不能正常工作、收入减少,亲子关系出现矛盾,担心自己感染新冠病毒肺炎等;出现了恐惧、焦虑、易怒、抑郁、失眠、疑病、反复洗手等情绪和行为表现,如果出现明显的痛苦体验或社会功能受损,则符合适应障碍的诊断。他们通过自身调节或心理援助可得到改善;如果发展到适应障碍,则需要心理治疗或抗抑郁、抗焦虑药物治疗。还有少部分个体,尤其武汉地区的民众为甚;新冠肺炎疫情严重期间他们本身就处于应激状态,突然面临亲密家庭关系成员离世或目睹身边的人接二连三的去世或自身面临死亡的危险后,会出现“茫然”状态,他们就患了急性应激障碍。

       急性应激障碍是由于突然到来且异乎寻常的应激性事件所直接引起的一过性精神障碍,应激事件对个体来说是难以承受的创伤体验或对生命安全具有严重的威胁性,如重大交通事故、重大自然灾害、亲人意外离世、被强奸等。急性应激障碍患者在遭遇强烈的应激事件刺激之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之内突然起病,开始表现“茫然”状态,“意识范围局限、注意狭窄,不能领会外在刺激、定向错误”等;紧接着这种状态,是对周围环境进一步退缩(精神运动性抑制)或者激越性活动过多(精神运动性兴奋);常存在惊恐性焦虑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出汗、面赤、心跳加速。急性应激障碍患者会不由自主地回忆创伤性事件,或反复做创伤性事件有关的梦;持续性地无法体验快乐、满足或爱的感觉;无法记住创伤事件的某个重要方面(分离症状);尽量回避关于创伤事件或其他密切相关的痛苦的记忆、思想或感觉;睡眠紊乱;容易发火或攻击;过度警觉;还有少部分患者会出现片段的幻觉、妄想等。急性应激障碍症状通常于创伤后立即出现,但达到障碍的诊断标准为症状暴露后的3天到1个月;还需要患者有明显的痛苦体验或社交、职业功能损害。大部分急性应激障碍预后良好,多在几天或1周内临床症状消失;如果通过干预,症状仍持续超过1个月,则需更改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据中国科学院院士、北大六院陆林院长说“此次疫情,武汉地区人群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率在10%—20%左右”。

      急性应激障碍的预防:平时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为群体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学会积极的解决问题方式,培养自尊、自信、独立人格,体验幸福感,培养主动性精神、幽默感训练以及领悟能力和创造性训练等等;以使其拥有健全的认知方式,恰当的情感反应,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谐的个性结构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

      急性应激障碍的治疗:

      1.心理治疗:危机干预,六步骤:

      ⑴定义问题⑵保证安全⑶给予支持⑷调整应对⑸制定计划⑹达到承诺

      2.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抗抑郁剂,如果有精神病性症状、则短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



下一篇:第129课 饮酒“杂谈”     上一篇:第127课 如何早期识别自闭症孩子?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