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媒体资讯

【大江晚报】A05版节食减肥,当心神经性厌食症

发布时间:2020-07-15   作者:曹娟 张恩   来源:【大江晚报】A05版   点击数:91772

      在我们的身边一直有很多的女性追求“瘦”,她们将减肥视为长期或终身目标,甚至是本来就苗条的人也不例外,就连口号都比比皆是:“瘦成闪电”,“要么瘦要么死”等等。随着现代人审美标准的不断改变,原本的“以瘦为美”,早已被“零号身材”、“A4腰”、“iPhone腿”这些标签式的名词所代替,成为了不少女性追捧的风潮。这正是当今社会“瘦即美,胖即丑,越瘦越美”的审美扭曲的真实反映。

      其实,“瘦”本身没有问题,因为肥胖确实会带来一系列的疾病,但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类人群,他们非理性的使用各种“招数”进行减肥,这样做效果真的好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案例:

      小雯是一家公司的会计,身高161CM,属于有点肉肉的微胖女孩。而今年因为疫情的关系,假期一过,她发现自己又胖了十几斤。随着天气渐渐炎热,小雯发现去年的单衣都穿不上了,爱美的她对自己的身材越来越不满意。

      为了迅速降到原来的体重,她开始了“减肥”之旅。开始是避免高热量食物,晚上仅吃一些水果,但是经常会饿的胃疼,最终起床吃一通夜宵,一段时间后,体重反而增加了六斤。小雯很是苦恼,于是开始第二套方案:一日三餐正常吃,但是晚上吃完饭后,用手指刺激咽部的方法自我催吐。两周后,她发现自己瘦了四斤多,真是“效果显著”,这更加坚定了她催吐的决心。

      夏天来了,小雯觉得这样的减肥速度还是太慢,正巧在朋友圈看到有朋友推销减肥产品,她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了三盒,估计产品中有泻药成份,食用完后便会拉好几次肚子。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小雯如愿的瘦了十几斤。但是看上去脸色非常差,她自己也觉得特别容易疲劳,腿酸乏力,站十来分钟都吃力,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狗追,我都跑不动”。

      更加严重的是,头发大把的掉,平常准时的月经已经超了半个多月还没有来。这时候,她觉得自己的方法可能不太对劲。但同时,她又觉得自己的身体已经形成了习惯:看到食物后,并没有食欲。特别是看到带点油荤的食物,会自然产生呕吐感,就算强迫自己吃下去,也会很快吐出来。小雯的父母看到女儿的现状,感到非常着急。于是,他们拨通了芜湖市心理热线,向医生进行了求助。

      专家解读:

      类似于小雯这样“爱美”女性为了好身材,盲目地采用节食、吃药等不合理方式减肥,反而患上了神经性厌食症,得不偿失。所以,各位减肥MM一定要当心病态减肥导致的神经性厌食症(而引发的身心伤痛)。

      什么是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厌食症是一种常见的进食障碍,最常见于青少年女性。患者往往对体重数字格外敏感,对自己的体型过分关注,强烈的害怕体重增加,生怕自己发胖,于是刻意限制自己的饮食,并常采取过度运动、甚至服用催吐药和泻药来清除摄入的食物,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身体质量指数BMI低于正常最小值)。她们极端狂热地,甚至无下限地追求低体重,即使镜子里的自己已经瘦得皮包骨头了,却还是认为自己太胖,应该再瘦一点。这些紊乱进食行为的背后反映着他们的心理障碍。这种疾病严重时可以导致营养不良、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甚至死亡。

      神经性厌食症形成的原因?

      神经性厌食症的成因主要与社会文化环境、人格特点相关。如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人们把“以瘦为美”作为了理想的体像(审美导向)。即瘦就等同于美和成功,肥胖者被看做丑陋、失败。家庭的教养方式与个体完美主义、认知风格、低自尊都有潜在相关性。她们常有争强好胜、追求尽善尽美、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同时又表现出内向、敏感等特点。

      饿肚子就能减肥吗?

      不能。其实,保持好身材的最好办法就是做到以下几点:1.营养均衡、合理膳食;2.平衡心态、适量运动;3.避免熬夜,充足睡眠。许多爱“美”人士为了达到好身材,不惜损害个体的身心素质,盲目求助于减肥食品、药物和抽脂术等,结果往往是弊大于利。

      患上厌食症,我们能做点什么?

      专家指出,对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来说,要帮助他们端正对健康、体形、体重指数、饮食、运动和营养的正确认知,引导患者正规合理饮食。可以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学习并培养出“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探索挖掘自身优势,提高自信水平。训练自己多角度看待问题,学会反思自己的不足,及时肯定并接纳自我。

      目前治疗神经性厌食症多以心理治疗和训练正确饮食习惯相结合的方式来干预。如果你发现自己或身边亲友出现类似的症状,请及时至专科医院就诊。



下一篇:【大江晚报】【今日芜湖】玩游戏玩成“精神疾病”? 专家建议家长引导最重要     上一篇:【学习强国】我市公益性心理服务热线24小时开通 疫情至今为人们撑起了“心灵保护伞”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