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科普知识>用药指南

让我们再认识抗微生物药物

发布时间:2022-11-25   作者:黄婷婷   来源:药剂科   点击数:4194

      202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召开协商会,决定扩大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的范围,将重点从“抗生素”改为范围更广、更具包容性的“抗微生物药物”。

      自2020年起,每年的世界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固定在11月18日至24日。

      为积极响应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提高抗微生物药物认识周”活动的通知,提高社会公众对抗微生物耐药的认识水平,我院积极开展2022年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宣传活动。

      抗微生物药物,即抗感染药物,即杀灭或者抑制微生物生长或繁殖的药物,包括抗菌药物、抗病毒药物、抗滴虫原虫药物、抗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药物等。

      抗菌药物分为抗生素以及合成或半合成药物。抗生素是抗微生物药物里最主要的一大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多肽类和林可霉素类等。合成抗菌药物包括喹诺酮类、磷霉素类及磺胺类等。

 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常见误区

      生活中,我们常常分不清消炎药、感冒药和抗微生物药有什么区别,对抗微生物药物存在误区,这种药物真的不是「万能药」。

   1、抗微生物药 = 消炎药?

      抗微生物药和消炎药是两种不同的药物。

      消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可以减轻和消退炎症,并使炎症引起的疼痛得以缓解。

      抗微生物药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作用于引起炎症的微生物,可杀灭致病细菌。

    2 、抗微生物药 = 感冒药?

      约 90% 的感冒是因为病毒感染,抗微生物药物中的抗菌药物对病毒性感染无作用,所以并不是所有抗微生物药都适用治疗感冒。

 3、抗微生物药越新越好?

      抗微生物药物种类较多,每一种都针对不同病原体。只要这种抗微生物药物对感染疾病的病原体敏感、临床疗效好,就是好药。

      抗微生物药物应阶梯用药,病原学明确的感染不需要使用广谱或超强抗菌药物。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

      通俗地说,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就是在体内产生了一种耐药的新型病菌,抗微生物药物无法识别或无法消灭这种病菌,从而使感染更难治疗,使疾病传播、重症疾病和死亡的风险增加等,而这种新生物的出现可对全人类的健康形成威胁。

加速耐药性产生原因

患者因素

      当身体出现发热、咳嗽、喉咙痛等症状时,患者自行购买消炎药服用,而这所谓的消炎药,一般都是指抗微生物药物;

      有医生明确诊断并制定的治疗方案,患者在病情稍好转后但疗程未足情况下自行停药;

      有医生明确诊断并制定的治疗方案,短时间内治疗得不到患者的理想效果,而自行停药;

      患者自行增减用药剂量或者用药频次。

医疗因素

      无感染指征或病原菌未明确情况下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轻症患者选用限制级别抗微生物药物或者联合使用2~3种抗微生物药物;

      给药剂量过小或者给药频次不符合药物特性;

      给药疗程不足或者疗程过长。

如何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物

1、严格掌握适应证

      诊断为细菌感染者才使用抗微生物药物。这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员通过症状、体征以及一些专业的实验室和病原微生物检查来确定。而病毒性感染的疾病、无条件的预防性用药、无感染征象的发热都不是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指征。

2、根据药物敏感情况选择用药

      有条件的尽量做病原学和药敏试验,条件不允许的凭经验选择可能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避免长时间大剂量的应用广谱抗微生物药物。能口服用药的尽量选择口服,最后才选择静脉用药。

3、按时服药,及时停药

      严格按照医嘱在规定的时间内足量服用药物,私自减少用药次数或用药量非但不能有效发挥疗效,还会使致病菌产生耐药性。感染引起的症状消失后,即可停止使用抗微生物药。但一些特别严重的感染也需在症状消失后,持续用药一段时间。

4、严格控制用药的范围和方法

      一般情况下不预防性使用抗微生物药,特别是广谱抗微生物药,如因手术要预防使用,也要严格遵循原卫生部颁布的预防用抗微生物药的应用指导原则。

5、合理选择联用药物

      联合应用抗微生物药物必须有明确的指征,如因病情需要必须联用两种或以上药物以增强抗菌效果时,应该避免联用毒性反应有叠加、相互间疗效产生影响或同一类型的药物。比如青霉素类与红霉素联用,疗效反而会降低。

      认识微生物药物,减少耐药的产生,靠的不单单是医务人员,还需要广大群众一起参与。只有全民意识提高,才能把各方面措施落实到位,从而达到减少耐药的结果。

 拓展 

中国抗微生物药物合理使用工作进展

      第一阶段

      确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框架

      截至 2011 年,我国抗菌药物管理在法规制度建立、监测网络搭建及规范应用管理方面的整体布局框架基本确立。

      第二阶段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

      截至 2015 年,通过对已有政策的优化修订以及对相关专业人员开展的定期培训,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基本确立。

      第三阶段

      制定及实施遏制细菌耐药行动计划

      通过前 2 个阶段的不断努力,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并开始探索多部门联防联控的综合治理模式,即探索一种符合国情的管理模式。

拓展

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

      为进一步加强遏制耐药工作,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关于应对微生物耐药的要求,积极回应国际国内关切,国家卫生健康委在评估总结过去几年工作效果的基础上,对包括细菌耐药在内的微生物耐药进行统筹考虑,牵头研究起草了《遏制微生物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22-2025年)》。

      该文件广泛征求了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相关单位等有关方面意见,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实施。

     《行动计划》包括四方面内容,即总体要求、主要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

       一、总体要求

     《行动计划》确立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施策的原则,聚焦微生物耐药存在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和工作模式。到2025年,在微生物耐药国家治理体系、公众健康素养、专业人员防控能力、抗微生物药物合理应用、科技研究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均取得明显进步。

      二、主要目标

      以定量指标为主设立了9项指标,作为遏制微生物耐药工作的重要导向。同时,将作为《行动计划》年度进展监测和评估的主要依据。

      三、主要任务

    《行动计划》根据当前形势和问题形成了8项主要任务,并明确了每项任务的责任部门。

      坚持预防为主,降低感染发生率

      加强公众健康教育,提高耐药认识水平

      加强培养培训,提高专业人员防控能力

      强化行业监管,合理应用抗微生物药物

      完善监测评价体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加强相关药物器械的供应保障

      加强微生物耐药防控的科技研发

      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保障措施

     《行动计划》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监测评估,建立完善应对微生物耐药有关部门间协调联系机制。

      加强执行过程监测和结果评估,推动任务落实。充分发挥专家力量,提供技术支撑。从多个方面保障遏制微生物耐药工作的有效落实和可持续。 



下一篇:新冠疫情下发热应该如何用药?     上一篇:感冒后如何选用药?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