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专家视角>科普健教

你真的是“强迫症”吗?

发布时间:2023-04-23   作者:张婷婷 陈方煜   来源:情感障碍科   点击数:2775

看完的书已经放在书架上,但坚持要从高到低依次摆放到专属位置。通讯软件上只要有未读消息,就一定要点掉所有的小红标。整理床铺时,必须把床单四角掖得整整齐齐……


生活中的这些体验常常让人们调侃自己是患上了“强迫症”。但“强迫症”真是这样的吗?


强迫症的“真实面目”

强迫症(Obsessive compulsive disorder,OCD)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反复持久地出现强迫观念(和)或强迫行为,而大多数患者明知这些观念或动作无意义,却无法控制摆脱,经常干扰其日常活动,并因此常感到焦虑和痛苦。


强迫症最核心的特征


就是⬇

停不下来的思维和行为


比如:

一名强迫症患者会经常反复查看台阶级数、高楼楼层或路边树木的数量,而且计数过程不允许被打断,否则一定要从头再来。


这种行为显然会对他的日常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喜欢整齐”


“洁癖”


“ 完美主义”


这些大多数人口中所说的“强迫症”,只是一种对细节和规律生活的执念以及对自身追求完美的自嘲表达,这可能只是很轻微的强迫性人格。


事实上,真正的强迫症患者是十分痛苦的。


他们的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非常耗时,比如反复思考一种想法、反复进行一个动作连续两周甚至更久,并且每天持续的时间超过一个小时。


在这个过程中,患者无法克制强迫症状,因此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


强迫症的“寻根究底”


1、生理因素

一些研究表明,遗传对强迫症的发生有着不可否认的作用,强迫症患者的父母中患有强迫症的概率约5%~7%,远远比普通人群高。


另外强迫症产生主要与强迫症患者5-HT能神经系统活动减弱有关。


2、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强迫症是强迫性人格的进一步发展。根据研究,有将近一半的强迫症患者的病前个性属强迫性人格。

另外,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责任加重、处境困难、担心意外、家庭关系不和睦或丧失亲人,受到突然的惊吓可能会导致一些原来偶尔常出现的强迫观念或行为被强化而持续存在,从而形成强迫症。


强迫症的“拯救之路”

1、药物治疗

主要为一线SSRI类、SRI类及体现个体化的增效治疗。


通常治疗强迫症的药物有氯米帕明、氟伏沙明、舍曲林、氟西汀等,特别严重的强迫症病人可以考虑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性药物作为增效剂进行配合治疗。


强迫症患者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药物治疗的作用是有限的,若患者服药一个月尚没有效果,则证明此种药物对患者无效。


2、心理干预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患者的临床症状、性格特征以及教育方式等开展针对性的心理护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病情、改善不良情绪。


01森田疗法:主张顺其自然,让患者遵循本来的样子,接受强迫症状,带着症状去生活学习,让经常出现的强迫症状在带着目的性的行为中自然地消失。


02认知行为疗法:可以通过暴露脱敏、思维阻断行为疗法,了解患者容易诱发强迫症状的场景,让患者暴露于模拟场景中,或者想象自身处于类似场景中,帮助患者逐渐适应该场景,减少或避免强迫观念、达到缓解强迫行为的目的。


03家庭干预:家属可以适当服从强迫症患者的要求,并且积极给予反复确认,帮助其回避可能诱发强迫症状的情境或协助其完成强迫行为。


在情绪上也应给予强迫症患者理解和接纳,但并不是认同患者的强迫行为,家属需要帮助患者去重新归因,必要时需采取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拒绝其要求。


强迫症状的消除是一个持续而又缓慢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人一起共同面对,必要时应积极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放松休息和享受生活,转移注意力,相信自身有足够的能量战胜它。


下一篇:如何应对“学生欺凌”     上一篇:对视恐惧症:你我眼中不同的世界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