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课 多动症不只是小儿才有 关注“隐形”的分心者群体
一、“成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小张脾气一直不好,父母反映他从小脾气就特别暴躁,稍微遇到点事就暴跳如雷。
两年前在家人安排下结了婚,两人很快便养育了女儿,但夫妻感情一直不好。
从谈恋爱开始便经常吵架,婚后小张脾气不但没有缓和,反而争吵愈演愈烈,脾气也越来越大。
平时除了和父母、妻子吵架,慢慢发现对孩子也没耐心,尤其是孩子吵闹时不是打就是骂。
每次小张发完火后虽很快恢复平静,知道是自己的问题,也经常表示要控制情绪,但每次遇事时情况依旧。
平时工作时总感觉不够专注,经常被领导训斥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时常一份工作干两三个月就要换。
平时和同事关系相处的也不好,几乎没有固定的朋友,休息时大部分时间也只能蜗居家中。
半年前妻子实在受不了丈夫的种种行为,认为其整日浑浑噩噩,不思上进,向其提出了离婚。
离婚后,小张觉得自己可能心理有问题,和父母一起来我院门诊咨询。医生从其父母处了解到,小张小时候就是这样,脾气暴躁,做事三心二意,注意力难以集中,学习成绩也不好,几乎没有固定的玩伴。
结合综合检查后,医生最后认为小张罹患了“成人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
对于医生的诊断,小张和父母很疑惑,多动症不是小孩子得的病吗?为何成年人也会有?对此我们向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一病症。
所谓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e disorder,ADHD)又称“多动症”,
二、多动症 (ADHD)
是一类起病于儿童期(12岁前)的神经发育障碍,以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多和冲动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通常起病于儿童时期,近半数患者在4岁以前起病,表现为因为注意缺陷导致学习困难,约30%患者在青春期以后症状逐渐消失,但大部分患者的症状将迁延至青春期和成年期,并发展成成人ADHD。
三、多动症易“隐身”且遗传高
在临床表现上,成人ADHD的与儿童相似,多以注意缺陷和多动-冲动为主要表现。
其中,儿童期ADHD则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课业成绩差等为主要表现,随着患者进入青春期和成年期后,其多动的症状会减轻甚至消失,更多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做事缺乏耐心,情绪控制能力弱,家庭及社会关系不稳定等,部分患者可合并焦虑、抑郁、反社会性人格障碍、酒精和物质依赖、躯体化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等。
因患者自身的病情问题以及广大社会的偏见,与一般人群比较,成人ADHD患者的辍学率、失业率、离婚率都高,受教育程度低,职业成功率低,人际交往技能差,躯体健康水平低,交通事故率等较高。
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成人ADHD诊断率却非常低,且极易被误诊、漏诊,故常常存在于我们身边的“隐身者”。
目前,通常认为发病是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ADHD的遗传度很高,达60%~80%
ADHD的潜在环境高危因素包括一些产前因素,如暴露于酒精、丙戊酸、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应激以及早产、低出生体重等,但仍需高质量研究进一步确认。这些环境高危因素,以及环境高危因素与遗传因素的交互作用,存在于大部分ADHD患者中。
四、“ADHD”三种类型
ADHD依据临床表现的不同被划分为三个亚型:ADHD-I(注意力缺陷型)、ADHD-HI(多动冲动型)、ADHD-C(混合型)
1.注意力缺陷型的ADHD的表现
常常不能对细节引起足够的注意;难以在工作和游戏时保持注意力;在他人与其对话时,好像充耳不闻;经常不能按照指示办事,不能完成任务难以有条理地安排任务和活动;经常避免、不喜欢或不愿意从事需要持久脑力劳动的任务;经常丢三落四、丢失物品;容易对外界干扰分心。
2.多动冲动型ADHD则表现为
手或脚经常不停地动,或扭动身体;难以安静地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像“装有马达”一样,常处于行进或活动状态之中;经常说话太多;问题问完之前经常将答案脱口而出;经常打断或打扰别人等。
3.ADHD-C(混合型)
兼有以上二种表现就是ADHD-C(混合型)。
针对成人ADHD的护理需要从饮食调整、规律锻炼等方面入手,并辅以冥想、瑜伽、太极等,用于帮助ADHD患者提高注意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减轻ADHD症状,从而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此外,还可以使用音乐、舞蹈、美术和写作等艺术疗法来帮助ADHD患者集中注意力,缓解情绪问题,并提高自我表达和沟通能力。
通过睡眠调整以及多参加户外活动、花园绿化和养殖植物等自然疗法,都可以放松身心,缓解ADHD症状。
目前医学界和医疗机构正在尝试用“分心者Distractor”来替代原本的“ADHD患者”一词,旨在消除社会对ADHD患者的偏见,帮助患者消除不良的情绪体验。
我们应加强对成人ADHD相关知识的宣传、了解,鼓励患者用更合适的方式提升自我,找回生活的尊严与快乐。
也呼吁广大社会积极给予成人ADHD患者支持、帮助和包容,共同助力其康复和回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