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课 非自杀性自伤—痛苦的表达、求助的信号
一、什么是自伤?
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on-suicidal self-injury, NSSI),被定义为无任何自杀意图且出于特定目的破坏自身组织的行为。这种行为通常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
常见方式包括划、切割、抓挠、撕咬和击打等。伤口通常在较为遮掩的部位,如大腿上臂、大腿内侧、手腕和手臂内侧等。
自伤行为多发与青少年,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国内青少年的发病率为47.11%,终生患病率为22.1%。最近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自伤行为与网络成瘾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从生物学角度发现,某些成瘾基因在自伤青少年中差异表达,这也就使得青少年对自伤行为有一定的依赖性,行为的减少变得更加困难。
二、自伤的特点?
1.自伤有较高的重复性
首次出现自伤行为后,大多数自伤者会选择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反复进行自伤,甚至有部分学者将自伤归为高度成瘾行为。这也使得自伤的早期干预与预防显得尤为关键。
2.自伤行为往往是为了达成特定目的
一部分自伤者是为了躲避惩罚,获得别人的关注。还有的是利用自伤达成缓解压力、减轻焦虑的目的,较少一部分是为了利用自伤的疼痛证明自己的存在。
3. 自伤行为发生前经历了较为激烈的情绪困境
这些困境包含了可见的和隐形的。前者如与别人发生了激烈争吵,后者如情景唤起的创伤性体验。而后者显然更难以被识别和理解。
4.并非所有自伤行为都在自伤者意识清晰的情况下发生
有一部分自伤者报告说不知道自己身上的伤口什么时候出现的,自己对此是没有记忆的。解离状态下的自伤往往有着更为复杂的病理性因素,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
5.大多数自伤者对自伤行为持有较为矛盾的体验
在情绪释放的同时常常伴随着污名化、伤疤裸露等带来的羞耻感。因此许多自伤者在自伤后会极力掩盖伤疤,尽可能清除自伤的痕迹。
三、自伤产生的原因?
生理因素
青春期的不成熟首先与大脑和神经系统未发育完全有关,负责高级执行功能的额叶在青春期仍然处于发育之中,直至20多岁才可发育完成。额叶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容易冲动,评估危险的能力差,更易寻求刺激性和危险性行为。
负责情绪调节的边缘系统的杏仁核容易收到性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影响。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也是导致产生自伤行为的因素之一。
心理因素
自伤,尤其是习惯性自伤已经成为了自伤者缓解情绪和压力的方式,并且这种频繁的自伤也会降低自伤者的疼痛阈限,增加自伤的发生频率。因此许多自伤行为是与心境情绪障碍共病的,如焦虑、抑郁和双相情感障碍等。
家庭因素
很大一部分自伤者自伤行为的激活都是产生于家庭矛盾的爆发,不安全的依恋关系和不良的教育风格是导致自伤者出现情绪问题并产生自伤行为的原因。
社会与亚文化影响因素
青春期是寻求同伴认同的重要时期,有一部分孩子出于融入集体的目的加入到了自伤的群体当中。而在这种群体当中,自伤行为会被正向效仿、彼此交流感受,从而使得这个行为逐渐正常化、蔓延化。
四、自伤的应对策略
1.书写“情绪日记”来追踪和识别情绪。写完后用两种颜色的彩笔标记正向和负向情绪,用“审视”和“观察”的眼光去追踪情绪的时候会有所觉察和改变。
2.通过绘画、写作或音乐等创造性的艺术活动表达情绪,并且与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分享感受。参加支持团体,与经历相似的人交流。
3.与信任个体合作制定一个安全计划,包括识别自伤的前兆、提供替代性应对策略,以及在危机时可联系的支持资源。这有助于在自伤冲动出现时,个体能够采取更安全的行动。
4.当自伤冲动出现时,寻找替代自伤的健康行为,如挤压冰袋、画画或撕纸等。在经常自伤的身体部位(如手臂、手腕处)戴一个橡皮圈,用弹痛皮肤的行为代替习惯性危险自伤。
5.制定一个应对卡片或清单,列出在冲动来临时可以采取的安全行动。
6.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自伤冲动难以控制,付诸行动前先考虑寻求帮助,如打电话给家人朋友或专业的干预机构等。
![](http://www.wuhusy.com/image/bg-logo.gif)